Health Action

2024年4月號

過往雜誌

網上訂閱《健康動力》雜誌

【中風】控制三高 恆常運動 嚴防中風有法 --- 盧文偉醫生

期數: 
2020年7月號

撰文:  陳秀清

半身不遂、言語不清、吞嚥困難,嚴重甚至昏迷或死亡……都是中風引起的後遺症。這個由腦血管阻塞或爆裂引發的疾病,目前為本港第四號致命殺手,每年平均引致約3000多人死亡,尤其有風險因素的高危人士,更不能掉以輕心。

 

中風患者的年齡以50歲以上最為普遍,而肥胖、三高 ─ 高血壓、糖尿病及高膽固醇、吸煙、高脂飲食、缺乏運動、年長等,都是引發中風的高危因素。

 

腦神經科專科盧文偉醫生舉例:「例如高血壓,如患者血壓已飊升至極高水平,固然有可能引發俗稱『爆血管』的出血性中風;而血壓即使只有少許高,不予處理的話,長遠亦會令血管內壁老化。膽固醇會在血管內壁積聚,形成斑塊,並有可能突然爆裂。身體為修補血管內壁的傷口,便會發動血小板黏附破裂位置,最終卻堵塞本已收窄的血管,引發中風。」同樣,糖尿病患者如長期血糖偏高,在血管內日積月累的糖分亦會破壞內壁,加速血管老化,誘發中風。

 

中風方知患高血壓

由於三高並無明顯徵狀,不少患者即使有任何一高亦懵然不知。「我有不少病人也是到中風時,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。」但屆時已為時已晚。故透過定期身體檢查,例如驗血、量度血壓,甚至心電圖及早發現,會是預防中風的有效對策。

 

現時應對急性缺血性中風,最有效的方法是黃金4.5小時內以溶血劑暢通血管,或將導管導入血管的堵塞位置清除血塊,整個過程可謂爭分奪秒。而穩定情況後,便需盡快找出中風原因,並針對控制。「例如三高,便需以相關藥物長遠控制。」

 

而為預防血管再次堵塞,亦會處方抗血小板藥物。「亞士匹靈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,缺點是容易引起內出血、傷胃、皮膚敏感。其他抗血小板藥物如Clopidogrel(氯比格雷),曾小中風的患者,可考慮亞士匹靈及Clopidogrel雙管齊下幾個月,以預防中風。但兩種藥物加起來,因為藥效太強,有引起內出血風險,故服用時必須注意。」

 

盧醫生補充:「亞洲人與西方白人的血管阻塞位置會有差異。亞洲人較多腦血管阻塞,西方白人則以頸動脈阻塞較常見。亞洲有研究指出,個別抗血小板藥物如西洛他唑(Cilostazol)可減低中風復發機會,也較少內出血、腸胃不適的副作用。」但至於應選用哪一種藥物,建議病人可諮詢醫生意見。

 

而除了服用藥物改善病情,一些能加快復康的運動,持之以恆,亦可有助病情明顯好轉。

 

三度中風真實個案

中風確實不能掉以輕心。尤其是曾經中風者,再中風的機會並不低。盧醫生分享一宗三度中風的真實個案,患者就因漠視情緒的影響,令再度中風一觸即發。

 

53歲的黃先生患有高血壓及高膽固醇,首次中風後,他康復進度理想,已能正常上班。但工作期間,他承受極大壓力。某天下班,剛好遇上家門反鎖,令他十分生氣,但他沒找來鎖匠開門,卻自行踢門,並踢了半小時,約大半天後,他便不幸再中風,猶幸情況並不算太嚴重。

 

盧醫生指,黃先生再中風時所堵塞的位置,與首次中風的相同。「他工作壓力大,人很暴躁,再受生活瑣事刺激,令壓力更大,血壓更高,便引發二度中風。之前就算他首次中風後多麼努力控制病情,但因情緒管理得不好,故仍會再出事。」而事實上,黃先生往後又再經歷第三度中風,情緒不穩是當中最大肇因。

 

針對黃先生的特殊情況,盧醫生作了相應的藥物治療對策。「除了加強降血壓、降膽固醇藥物劑量,亦處方了情緒控制藥物。其實到了情緒緊張那刻才來着手處理,往往已經太遲。黃先生壓力甚大,那就寧可處方少許控制情緒的藥物,令他不太容易暴躁,會比較安全,以免他又因情緒激動引發中風。」

 

正因中風的後遺症影響深遠,着手預防永遠勝於治療。盧醫生提醒,有相關風險因素的人士勿忘積極控制。「例如高血壓、糖尿病患者緊記定時服藥。有心臟病、心律不正者更需服薄血藥。恆常運動有助降低膽固醇及血壓。而最重要的是定期檢查身體,以及早揪出元兇,加以控制,嚴防中風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