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alth Action

2024年4月號

過往雜誌

網上訂閱《健康動力》雜誌

防守得宜 擊退腸癌

期數: 
2014年08月號
醫生: 
朱建華醫生(外科專科) 及 岑信棠醫生(臨床腫瘤科專科)

撰文:陳秀清

 

大腸癌已超越肺癌,成為本港最常見癌症。每年約有近4,450宗腸癌新症,當中有逾1,900人死亡。大腸癌與不良飲食習慣息息相關,高動物脂肪、高蛋白質及低纖維飲食均有可能提升大腸癌風險。為提升大眾對大腸癌的認知,本刊與文化村舉辦有關講座,邀得專科醫生就腸癌的成因、病徵、治療及預防作詳盡講解。


外科專科朱建華醫生指出,現時已知與腸癌有關的基因共有10多種,大部分腸癌均由基因變異引起。「但實際上由哪種基因引起,兩者之間的互為關係為何,醫學界至今仍未掌握。環境因素如不良飲食習慣則為加速疾病發生的因素。」而家族性結直腸瘜肉綜合症(FAP)及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(HNPCC)就更與基因變異關係密切,此兩種病的患者患腸癌的風險分別高達50及70%。

腸癌的徵狀包括:

局部
.大便習慣改變,如變得頻密或稀疏
.大便出血及帶黏液
.肚痛

全身
.貧血
.體重下降
.食慾不振.
.肚脹(腸塞、腹水)

 

徵狀現病情或屆後期

但當徵狀出現,病情往往已屆後期,較難根治。故透過檢查如大便隱血檢測、大腸鏡及早發現,可有助預防及提升治癒可能。

手術為目前根治腸癌的主要方法,早期腫瘤透過手術切除,痊癒機會極大。「近十年外科治療腸癌有不少新進展,如九成患者可使用保肛手術、微創手術的影象愈見清晰、全系網膜切除術可降低局部復發機會,這些技術方面的提升均大大增加腸癌手術成效及患者的痊癒可能。」

 

早診斷預防瘜肉變腸癌

但癌症必然是預防勝於治療。臨床腫瘤科專科岑信棠醫生表示,腸癌第一線預防為:良好生活習慣如多吃蔬果、少吃肉類、少攝取動物脂肪及多做運動。瘜肉的診斷及治療亦不可忽視。「絕大部分腸癌由瘜肉演變而來,如透過早期診斷及早發現並切除瘜肉,便能杜絕腸癌出現。」

第二防線為:早期診斷,也就是留心病徵。不過腸癌的徵狀如大便習慣改變平常人也有可能出現,故確實容易掉以輕心。

第三防線為:萬一不幸患腸癌,應尋求最適切治療。「術後需進行輔助治療。而採取何種治療,取決於腫瘤的復發模式。腫瘤如長在直腸之上,慣常復發模式為遠端轉移,此位置甚少局部復發,故可採取術後輔助化療。直腸癌亦會原位復發,故術前或術後需加入放射治療。」

大腸癌篩檢有助降低腸癌死亡率。2013年於《新英倫醫學雜誌》發表一項跟進了40,000多人近30年的研究發現,研究結束後約有30,000多人死亡,當中只有5至6%由腸癌引致,以有接受腸癌篩檢者,死亡率較低,只有2.2%死於腸癌,較沒篩檢者的3%為低。反映大腸癌篩檢對降低腸癌死亡風險確具成效。